在最近幾年當中,使用免疫治療已經有重大的發展,有兩個新藥已經獲得美國FDA批準。最近在美國報刊上登錄過,在醫療領域會看到免疫的治療方法和其他的治療方法相結合。
然而,免疫治療臨床試驗并非一帆風順,而是一直充滿了各種風險。2006年,英國一個著名的免疫治療臨床試驗就因為志愿者產生嚴重反應而被迫中止。這一失敗也導致了該公司關閉。在各種反應中,高燒是免疫治療中常見的一種情況。通常,患者發燒都會被看作是治療的“副作用”而加以處理,包括使用抗菌素和降溫藥等。但是在免疫治療中情況卻很不相同,因為病人“發燒”尤其是某種程度的“高燒”,往往是達到治療效果的必然途徑。
“高燒”的秘密
科雷醫生并不是使用“免疫治療”第一個人,但他很可能是意識到患者“發燒”和免疫治療效果之間關系的第一人。
當克雷醫生因為再次失去一位癌癥病人而在苦苦尋找新療法時,一個案例引起了他的注意。這位名為Smith的病人在手術切除腫瘤兩周后不幸染上了傳染性皮膚?。旱ざ?。感染期間,病人連續高燒長達一周。在這次感染消退后,病人不幸再一次被感染,并再一次發高燒。但就在病人退燒后,奇跡發生了:他的手術刀口痊愈,所有的癌瘤都消失了??死揍t生由此判斷細胞因子風暴引起的“發燒”是造成癌癥消失的直接原因,并開始為他的下一個患者采用“丹毒”治療。其反復試驗了4個月,采用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細胞株后,病人終于開始發高燒。一個星期后,高燒消退,病人的腫瘤也消除了。這次主動性感染試驗和科雷醫生以后的很多病例都證實了“發燒”在免疫治療過程的關鍵作用。
現在我們知道,發燒是免疫系統在對抗外來感染時使用的一種重要方法。其目的是通過提高機體體溫,加快各種生理活動,包括免疫細胞的快速生長和分裂,以對應危機。從免疫細胞發現“侵入者”,到機體整體進入“作戰狀態”,這個過程是通過一系列蛋白因子來協調的。這些因子有時被稱為“炎癥因子”(inflammation factors),有時被稱為“細胞因子”(cytokines)。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有各種“白介素”(interleukins)和“干擾素”(interferons)。
最早被發現具有抗癌作用的細胞因子是“腫瘤壞死因子”(TNF)。它是注射“科雷疫苗”小鼠血清中產生的一種可以用來導致其他小鼠腫瘤壞死的蛋白,因此一度被認為是“科雷疫苗”的主要抗癌成分。TNF經過臨床試驗后被批準用于治療某些癌癥。白介素2(IL-2)也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細胞因子,被批準作為單獨用藥用于治療黑色素瘤、腎癌等;干擾素也是常用的抗癌細胞因子之一。
大部分細胞因子本身沒有不具備殺死癌細胞的作用的,細胞因子主要是通過刺激患者免疫功能達到治療效果的。他們的主要副作用也類似。其中最主要的“副作用”就是“發燒”,嚴重時會發生“高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