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難治性血小板減少癥真正的定義是脾臟切除以后血小板不能升到正常,實際臨床工作中進行脾切除的孩子并不多。血小板經常<30×10^9/L,且年齡也達到了7-8歲,如果家長要求,可以做脾切除。有的孩子可能脾切除了效果也不好,叫難治性血小板減少。 難治性血小板減少在臨床上相對于較少,但是也總能見到。治療辦法有很多,每個月用一次地塞米松0.6mg/kg。也可以用美羅華免疫抑制劑,現在最新的藥物也可以用艾曲波帕,誘導巨核細胞成熟產生血小板。有時候也用長春新堿、環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劑,但是這兩種屬于細胞毒性藥物,所以要給家長慎重交代,副作用比較大。
1、 繼續尋找病因:盡管難治性血小板減少很難找到病因,但發病機理一般為免疫異常,是由于自身抗體攻擊自身血小板導致血小板下降,而引起免疫異常的原因很多,常見誘發因素為感染、過敏、勞累、精神情緒異常、環境因素等等,應耐心詢問、認真查找,特別是感染因素應仔細查找有無慢性炎癥(鼻炎、鼻竇炎、胃幽門螺旋菌感染、肝炎病毒感染、喁齒等等)螨蟲過敏等是最常見的誘發原因,去除誘因有時能收到一定效果;也有許多患者確實找不到誘因。
2、 不要盲目追求提升血小板到正常水平:血小板的功能是幫助止血,只要不出血就行。一般情況下難治性血小板減少提升血小板都很困難,能維持血小板在10-20*109/L只要不出血、患者自覺良好就行;盲目追求血小板正常不僅要付出高昂的經濟代價,還有可能要承受藥物的毒副作用,往往是得不償失,特別是有些老年人血小板升高后還有可能造成血管梗塞。
3、 要避免勞累、熬夜,避免損傷;有損傷、感染、應激情況要及時看醫生及時處理提升血小板避免出血;
4、 不能長期大劑量使用激素,激素降低免疫力患者更易患感染,而感染往往又是血小板減少的誘因:
5、在沒有更好辦法提升血小板的情況下只要不出血可以保守治療,調理免疫、避免感染,等以后科技發展找到好藥好辦法了再去解決。
| |
 | |  |